家具太贵,年轻人被逼成“当代鲁班”

在小红书上搜索 " 海洋板 "" 光轴 "" 铝型材 ",你会发现一个热闹又别致的世界:有人用海洋板拼出书架、用铝型材打造衣帽间,还有人把光轴做成灯架,几乎每一种材料都能在他们手中衍生出百种玩法,配上 " 有手就会 "" 低成本 DIY"" 环保家具 " 的标签,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在屏幕前一键三连、跃跃欲试。
作者 | Ariana
编辑 | 宋爽
题图 | 《津轻涂的女儿》
在流量和兴趣共同驱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沉迷于一种看似 " 返祖 " 的爱好——动手造物。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却争相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 " 手拿锯子、磨刀霍霍向海洋板 " 的照片。他们化身 " 当代鲁班 ",把那些原本属于工业材料市场的专属名词带火,让它们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在小红书上搜索 " 海洋板 "" 光轴 "" 铝型材 ",你会发现一个热闹又别致的世界:有人用海洋板拼出书架、用铝型材打造衣帽间,还有人把光轴做成灯架,几乎每一种材料都能在他们手中衍生出百种玩法,配上 " 有手就会 "" 低成本 DIY"" 环保家具 " 的标签,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在屏幕前一键三连、跃跃欲试。
 

(图 / 社交平台截图)

这些自制家具并不追求精致完美,很多成品都带着 " 实验感 " ——边角未封、零件裸露、设计逻辑直给,但正是这些 " 还在成长中的物件 ",让习惯了标准化产品的年轻人欲罢不能。对他们来说,这种 " 轻手艺活儿 " 带来的是一种造物的满足,还包含着对日常空间的掌控权。
 

铝型材:成年人的乐高
Bella 在 2024 年冬天离开与同事合租 3 年的房子,搬进了自己的新家。只不过,迈入新生活的兴奋很快就被一连串的 " 选择困难症 " 冲淡了:她原本下定决心要趁着这个机会彻底升级自己的居住环境,却在选家具这件事情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由于始终没能找到一张合适的办公桌,Bella 开始认真考虑起定制这件事。" 定制一张桌子,长宽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需要来,也不怕用着不方便。"

(图 /《津轻涂的女儿》)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 " 定制办公桌 ",为 Bella 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些她从未听说过的词——铝型材、光轴、内六角螺丝——在 DIY 家具博主的手中,不仅能拼出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桌,还能组装成猫爬架、手推车,甚至是衣帽间用的开放式衣柜。
跟食材越少越金贵的 " 白人饭 " 不一样,建材市场忠实地践行着 " 量大则价优 " 的美德。Bella 发现,用铝型材和海洋板做一个可移动置物架的成本,和用同样的材料做一个开放式衣柜差不多。
从那以后,她彻底 " 上头 "。从一张简单的办公桌到带万向轮的厨房推车、阳台上顶天立地的猫爬架、衣帽间的开放式衣柜 …… 越来越多的自制家具出现在 Bella 家里,对她来说,下班后最治愈的时刻,就是在客厅铺上垫子,将不同长度的铝型材归类码齐,用三通组件和六角螺丝把它们搭建成型。" 这个过程就像拼乐高一样,但做出一件实用又环保的家具,远比拼乐高有成就感。"

" 工业残件 " 的美学崛起
像 Bella 这样沉迷 " 手搓家具 " 的人,在小红书上还有成千上万个。一个爆款 DIY 教程背后,往往有一整套由用户自发构建的知识协作系统:博主在评论区或群聊中分享设计图纸、CAD 文件,附上的材料清单详细到螺丝型号、工具用途,连安装时的小技巧也一并打包。在这种开放式共享中,网友们互相 " 抄作业 ",有人用亚克力替代海洋板,让相同结构焕发出全然不同的风格;也有人将衣架结构微调做成可折叠贴合墙壁的猫跳台。这些看似零散的讨论,其实正在共同搭建一个去中心化、开放型的 " 数字工坊 " 生态。
相比传统木工需要锯木、打蜡、拼接等多重工序,用光轴、铝型材打造家具不需要高超技艺,只要会测量、能拧螺丝,就可以搭出一个像样的家具或者装置。

传统工序。(图 /《中国手作》)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极低的操作门槛恰好满足了他们 " 快速上手 " 的心理期待——不必投入昂贵工具,不需要追求完美手感,做得差一点也可以解释为 " 实验感 "。换句话说,这类轻手艺活儿既能帮人制造出 " 我有一技之长 " 的满足感,又不会因太容易失败而打击信心,是一种低成本、高反馈的 " 精神胜利法 "。
这种动手热潮也在悄然建构着一套新的视觉逻辑。传统家具制造通常试图隐藏结构,避免裸露五金、暴露拼接,仿佛只有 " 完成得天衣无缝 " 才叫好作品;而在 DIY 圈子里,这些结构性的 " 痕迹 " 却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许多 DIY 爱好者刻意保留材料的原始质感:边缘未封的海洋板、连接处显眼的金属支架、光轴上外露的螺帽、不做遮盖的滑轨系统 …… 这些略带 " 粗野感 " 的细节,正在构成一种独特的 " 工业美学 "。
这种 " 工业美学 " 不等同于粗糙,而是一种 " 反完成度 " 的美学风格。这样的倾向与近年来在设计圈逐渐流行的 " 未完成设计(Unfinished Design)" 理念不谋而合。后者强调结构逻辑优先于装饰性,使用体验胜于展示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为使用者留出了继续参与的空间,让生活成为一项可以不断修改、重组的工程。

在 " 造东西 " 与 " 买东西 " 之间,
勇敢地选择前者
DIY 风潮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 " 可感生活 " 的重新定义。与其购买一个现成的网红收纳架,不如亲手拼出一个尺寸刚好、结构灵活,还能随时拆装改造的家具——这种选择显然更贴合他们追求的 " 效率与个性兼顾 " 的生活方式。
这些自制家具或许无法与动辄六位数的设计师单品比肩,但那一点点不完美,反而因为 " 手工完成 " 而显得珍贵。它不只是一个功能物件,更像是一枚彰显 " 动手能力 " 的勋章。在被服务包围的城市生活中," 动手 " 变得稀缺,也因此显得更高级。花一个周末拧几颗螺丝,既能解压,也能用来展示,一条记录 " 手搓光轴落地灯 " 的视频教程可能就是下一个爆款,而这些技能型内容正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 " 起号利器 "。
可惜,空间想象力不是谁都有的。有人预先打好的海洋板接口不匹配,导致茶几的台面和桌腿 " 各有各的想法 ";也有人把连接轴装错方向,做出一台只能向内开门的柜子;更容易翻车的是那些多放一盆花就会侧翻的光轴花架 ……"DIY 失败实录 " 比比皆是," 劝退帖 " 的评论区,无数期望成为 " 当代鲁班 " 但迅速失败的网友们在进行自嘲狂欢。

(图 / 社交平台截图)

不仅如此,用这些材料制作的家具其实并不一定比平价成品家具便宜,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找到所谓的 " 源头工厂 ",DIY 博主精心搭配好原材料并且配以安装视频和图纸的独家款式更是要价不菲。即便如此,年轻人为一块木板、一根光轴投入时间、金钱与耐心的意愿还在逐渐攀升。
 
在 AI、虚拟现实和远程办公大行其道的时代,这看似反潮流的选择,实则是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再定义。这些在网上争当 " 当代鲁班 " 的年轻人,不一定要成为造物的行家,但他们愿意在生活的缝隙中找回一种被工业社会剥夺的创造权——哪怕只是一张桌子、一盏灯。在这个不缺商品的时代," 做东西 " 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图 /《爸爸的木匠小屋》)

校对:严严;运营:鹿子芮;排版:两只羊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vpay.cn/product/57448.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