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复活”,谣言传播的过程也该好好复盘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陈奕迅个人社交账号截图

被造谣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歌手陈奕迅 " 复活 " 了。5 月 19 日晚,陈奕迅个人社交账号终于更新,他以一张美食图片和幽默配文 " 复活后先吃肉 " 辟谣。

陈奕迅 " 复活 " 了,那些造谣者又该当何罪?虚假信息不仅伤害了陈奕迅本人,还伤害了歌迷,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自然不能轻轻放过。一些表现恶劣的账号该整改的整改,该封禁的封禁,涉嫌违法的,还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可如此还远远不够,虚假信息背后隐藏着的一条利益链也该好好查查。据报道,谣言的源头在 18 日,某自媒体发布模糊视频,配以陈奕迅 2014 年演唱会旧照,捏造 " 因新冠引发心肌炎去世 " 的假新闻。造谣者为什么费尽心思捏造视频?是因为有着巨大的利益。与明星相关的话题往往是热搜榜的常客,轻易就能引发大量关注,这是客观事实,社会需要正视。拿明星的身体状况、个人隐私当主题,显然是炒作流量的最有效办法。我们看着只是一条关心则乱的新闻,但背后却是滚滚而来的商业利益,含金量相当之高,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一些自媒体账号长期将明星 " 被去世 " 当成流量密码,通过标题党、煽动性语言吸引点击,再通过广告分成、引流变现。此类账号往往跨平台联动,形成谣言传播矩阵。这样的套路也不是什么秘密。

另一方面,与巨大的利益相比,造谣的成本却不高。将名誉侵权包装成新闻,AI 的介入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给谣言的识别和界定增加了难度。造谣者哪怕被揭了老底,也大多会沉默以对,或者以 " 被误导了 " 踢皮球。而被造谣者担心被谣言反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说,明星正是犯罪现象中代价小、收益高的理想受害者,具备天然的受害人体质,容易被谣言盯上。

明星 " 死讯 " 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平台仅靠一个似是而非的视频就打开了传播通道;大量人轻信谣言,却没有人对真相进行求证,真相远远滞后于谣言;平台把关意识不强,态度轻率;不同平台相互引证,当作所谓的信源。这些弊端都体现出平台管理上的漏洞。这就要求平台一定要认真对待、认真核实明星 " 生死 " 新闻,引用权威媒体的报道,提供可靠信源,对未经证实的信息进行醒目标注。这是信息传播的规则,也是平台最基本的操守。

拿此次事件来说,源头账号此前多次散布 " 成龙去世 " 等谣言,如今故技重施,甚至伪造 " 医院内部截图 " 增强可信度。这就非常奇怪了,对于这种有前科的账号,当然得重点监管,将其纳入失信者黑名单中。一而再地犯错,平台的监管职责又体现在哪里?

类似的谣言每一次都能带来泼天的流量,伴随着泼天的富贵,流量的流向忠实地记录了这条利益链上的受益人,这里面既有造假者的,也有传播者的,以及平台的。谣言传播是一拨流量,辟谣是一拨流量,结果出炉又是一拨流量,一鱼三吃,从头吃到尾,却鲜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可以说,每一次流量的狂欢同样也是造假者的狂欢。无中生有,平地惊雷,来回往复,所有的算计都是为了流量。只有贡献了流量的热情观众被起伏的剧情搞乱了心神,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监管部门有必要介入到利益链之中,从完善监管职责,明确平台法律责任入手寻找解决办法,不能任由造假者狂奔。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vpay.cn/product/55541.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