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之后,地铁涨价潮也来了?

文 | 凯风

新一轮涨价潮来了。

日前,重庆发布轨道交通调价听证会公告,拟终结持续近 20 年的 "2 元时代 "。

公告表示,票款收入与运营成本差距日益加大,需完善票价机制。

无独有偶,就在一个月前,昆明地铁刚刚完成调价;而在此前,广州地铁取消单月满 15 次六折优惠。

即使不涨价的,也在开源节流,有城市地铁提前半小时收车列车班次间隔也被拉长。

不只是地铁,从高铁到自来水、煤气等公用事业,都已开启涨价通道。

去年 6 月,武广高铁、沪杭客专、沪昆客专、杭甬客专等 4 条高铁票价开涨,部分线路涨幅近 20%。

过去几年来,包括深圳、成都、福州在内,全国已有130 多个市县发布天然气价格调整通知。

从高铁到地铁、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涨价潮为何突然来了?

01

地铁为何纷纷涨价?

许多城市都在拼命建地铁,但地铁本身并不是一个赚钱生意。

没有财政补贴,9 成以上地市难以自负盈亏。

当然,作为公用事业,地铁定价不能简单随行就市,诉诸财政补贴并非没有道理。

据图数室统计,各大城市地铁补贴总额超千亿,最高的北京多达 248.5 亿,郑州、深圳、成都、宁波、苏州、青岛等也超过 70 亿。

正准备调价的重庆、已经调价的昆明,2024 年拿到的财政补贴分别为 43.5 亿元、23 亿元。

所有财政都取之于民,既然补贴如此巨大,为何最后还要涨价?

原因在于,即使加上补贴,能做到持续盈利的地铁公司也不多。

数据显示,仅有 12 家地铁归母净利润超过了 1 亿元,部分地区陷入亏损。

换言之,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仅靠票价收入和地铁物业收益,几乎所有城市都在亏损。

更大的问题是,在财政过紧日子的当下,加上房地产遭遇历史转折点,财政补贴没那么容易了。

过去,房地产一路高歌,部分地铁公司化身房企或综合运营商,即使不靠补贴,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如今,不仅地产资产大打折扣,地铁与城市经营、卖地财政、物业开发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将不复存在。

许多城市诉诸地铁大扩张,意在借助地铁经营新区,通过卖地而来的土地财政,反哺城市建设。

地铁公司也是如此。地铁不赚钱,但与地铁相关的 TOD 物业开发和运营,却是黄金时代最赚钱的生意之一。

如今,这一循环已被打破。

02

越来越多城市,支撑不起地铁的庞大开支了。

任何基建都是要花钱的,建设的成本数以百亿千亿计,而运营维护成本同样不菲。

没有庞大的客流作为支撑,或强大的财力进行兜底,最终只会陷入债务无底洞。

退一步讲,即使地铁票价不断上涨,如果客流强度依旧不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所谓客流强度,即单位公里每天的平均客流人次,既是地铁拥挤、繁荣程度的标志,也是地铁效益和可持续性的直观指标。

根据交通部数据,在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 50 多个城市里,以 0.7 万人次 / 公里日的运营标准来看,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 1/3。

在所有城市中,只有 9 座城市客流强度超过 1 万人次 / 公里日:深圳、长沙、广州、上海、兰州、哈尔滨、北京、西安、成都。

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地铁客流强度不到 0.5,而一些中小城市有轨电车的客流强度甚至不到 0.1,最低的只有 0.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很多,诸如线路单一,尚未串联成网,难以发挥网络效应;又如经营城市思维下,优先开发郊区,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不足,客流量过低。

但更多城市,则是人口不足带来的根本困局。

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尤其是庞大的城区人口作为支撑,就无法形成足够大的客流强度,纵使地铁价格翻倍也无济于事。

正因为这一点,国家已开始全面收紧地铁规划,不仅 GDP、财政、人口成为三大硬性指标,客流强度、债务率更成为核心考量因素。

过去几年,没有任何新三四线城市地铁规划获批,就连一二线城市线路也大幅被 " 砍 ",部分省会城市更因债务率而被拒之门外。

这是新的变局,地铁大扩张时代一去不复返。

03

房价不涨,什么都要涨了。

客观而言,无论水电煤气还是地铁、铁路价格,我们与国际相比都不算高。

公用事业价格的高低,与人均收入水平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模式和财政运转机制有关

高增长时代,内有财政收入扩张,外有卖地收入回补,公用事业借助补贴就能维持相对较低价格。

彼时,一年几十亿的公交地铁补贴,相比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的卖地收入,可谓凤毛麟角。

但这一逻辑在当下已不适用,地方政府开始过紧日子,债务压力与日俱增,公用事业涨价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公用事业涨价还有一重考量,即带动通胀预期回暖。

过去一两年来,官方多次表态 " 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政策思路也从之前的 " 管高价转向管低价 "。

水电煤气公交地铁等公用事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都有一定垄断效应,即使价格上涨,市民也没有多少替代选择。

因此,公用事业涨价具有较强的传导效应,能带动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价格指数)的双双上行。

据天风证券测算,水电燃气价格上涨 4%-8%,有望带动 CPI 上涨 0.2-0.4 个百分点,更将带动 PPI 同比上行 0.5-1.0 个百分点。

无论出于成本考虑,还是财政压力计,抑或打破通缩循环,公用事业涨价潮,都将避无可避。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vpay.cn/news/56446.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